| 
       
         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
          
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
            |          | 
       
      
        
         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|   | 
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|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呈现新气象(2004发展报告)  | 
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| 2005-1-6 | 
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  
   2004年,对全国亿万农民来说,是最舒心的一年:种地国家发补贴,多打了粮食多卖了钱,少缴了税款减轻了负担,政府出面帮农民工讨薪———   刚刚过去的2004年,对全国亿万农民来说,是最舒心的一年:种地国家发补贴,多打了粮食多卖了钱,少缴了税款减轻了负担,政府出面帮农民工讨薪……年终盘点,全国农民人均增收300多元,预计增幅突破6%,是1997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。高兴之余,人们难免担心,2005年农民还能笑得这么开心吗?   人们的忧虑并非没有根据。2004年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,仍然是恢复性的,是政策好、市场活、人努力、天帮忙的结果。制约农民增收的各种浅表的、深层的矛盾问题都还存在,我国人多地少、资源紧缺、基础薄弱、就业门路少、农民增收难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,特别是在去年农民增收较多的基础上再实现较快增长,难度的确不小。   2005年,继续大力促进农民增收,该在何处着力?   好政策不变,给农民的实惠不减,支农的力度继续加大   闭幕不久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定下方略:受到农民欢迎的各项政策要继续稳定,不断完善,不断强化,逐步规范。加大农业税免征减征力度,加快速度,加大范围,重点向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倾斜,并警惕农民负担以各种隐蔽的形式反弹;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,有条件的地方将提高补贴水平,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将大幅度增加;对农村教育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也将有较大幅度增长。   重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,给农业发展、农民增收夯实基础   去年,粮食增产、粮价回升,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。但是我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并没有提高,增加粮食播种面积、提高单产的空间有限,农业科技短期内难有突破性重大成果。我国许多地方地力在下降,农田水利“吃老本”,旱不保浇、涝不能排,抗灾能力弱,难免要看老天爷的脸色。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,就是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,保护耕地,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技推广,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,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,从各个方面增加农业发展的后劲。   继续为农民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  农民劳务收入的增长,是去年农民增收的另一个重要来源。就在各地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帮农民工清欠工资的去年,仍然有农民工没能拿回自己的血汗钱。今年我们要继续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,加快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,对拖欠农民工工资、随意延长工时和劳动环境恶劣等问题,要严格查处,千方百计改善他们的劳动和生活条件,关注他们的居住环境和子女受教育等问题。   更加注重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工业化初期,农业支持工业,是一个普遍的倾向;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,工业反哺农业、城市支持农村,也是一个普遍的倾向。我国现在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、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,这是党中央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做出的一个重大判断。这个重大判断的依据是,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13万亿元,非农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%,财政收入达到2.6万亿元,总体上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、城市支持农村的相应实力。这个重大的判断将带来今年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性进展。   从中央到地方,将下更大的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,加大城市对农村经济的辐射,加大城市人才、智力资源对农村发展的支持,加大城市在科技、教育、医疗等方面对农民群众的服务,把农民增收放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中统筹考虑,把农村发展全面纳入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。   农民占我国人口的多数,农民增收快、增收多,市场才能更繁荣,社会才能更稳定,国民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。为了亿万农民笑口常开,让我们一齐努力吧!
   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/出处:中国农机化信息网
                      阅读次数 [20902]        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一篇 
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下一篇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  | 
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| 
           
          | 
       
      
         | 
       
          | 
    
      
        | 栏目最新内容 | NEW | 
       
      
         | 
       
      
        | 栏目热门信息 | HOT  | 
       
      
         | 
       
      | 
  
  
    |   | 
      | 
      | 
  
  
    
      
         | 
    
      
         | 
         | 
       
      
         | 
        主办:长白朝鲜族自治县农业机械管理总站  
          地址:长白镇安民路10号 
          邮编:134400 
          电话:0439--8825608    
          http://cb.jlnongji.cn  | 
       
      | 
    
      
        |